古人天黑即睡,现代人夜生活丰富,不宜盲目推崇“过午不食”

2018-03-26
薛开伍
3713

薛开伍/文


“过午不食”,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。


按这个规矩,在正中午后到次日黎明,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,除非身体有特殊需要(例如病人)。


佛家认为:过午不食的好处极多。


一是吃得少,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(饱暖思淫欲)。


二是能得身心轻安,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。


三是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。


人们从宗教文化中寻找智慧,也纷纷在普通人生活实践中推崇“过午不食”,比如,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“过午不食健身法”、“过午不食减肥法”等等。


古人的很多说法和做法,应该说都是时代的产物,不加分析的采纳,不是科学的态度。


古人提倡“过午不食”,符合人的生活起居规律。过去科技不发达,生活方式落后,没有电,靠油灯照明,“天黑即睡”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规律。


现在不同了,人们有了丰富的夜生活,晚上运动量大,需要的能量多,午夜入睡者大有人在。


如果继续盲目“过午不食”,小而言之,一是长时间空腹会让胃部过度摩擦受损;二是因为饥饿容易暴饮暴食,饮食不规律造成胃酸过多。大而言之,破坏基本的“能量守恒定律”,进而破坏身体已有的平衡。“平衡则兴、失衡必衰”。


佛家提倡“过午不食”,更多的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考虑的。


自汉代开始,人们便是“一日三餐”,这种餐饮方式经受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,符合人体生理规律。


虽然“过午不食”有其积极的一面,但应讲究“循序渐进”、“因人而异”。有人体格健壮,有人身体虚弱,千篇一律的推崇“过午不食”显然不符合辩证养生原则,“过午不食”不如“过午少食”。
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